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
A.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B.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C.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杂交水稻新品种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A. 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 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 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 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C. 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 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
A. 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
B. 复兴传统文化
C. 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 推动社会变革
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
A. 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B.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 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D. 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