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 性格描述 | 结果 |
吕端 |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
毕士安 |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
寇准 |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
材料表明
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B. 汉代察举制度
C. 唐门下省封驳制度
D. 明代内阁制度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F1为阻力,F2为动力)
材料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3)材料三中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5)材料五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