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 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 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有两幅版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清政府撰修辞书
A. 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
B. 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
C. 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 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明朝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有四分之三是南人。朱元璋对这一结果很不满意,将科举制停废数十年。在洪武三十年的殿试中,52名进士全部是南人。朱元璋大怒,处决了两名考官,并重新举行殿试,61名进士都来自北方。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A. 南北方开始呈现文化的不平衡
B. 南方地区在文化上更具优势
C. 选官政策渗透重北抑南的原则
D. 形成了北人垄断官场的局面
唐初设政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省长官,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 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 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 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