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臣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
A. 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 国事决策权发生根本转移
D. 阁臣对皇权制约作用弱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