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15~17世纪,欧洲水轮、风车的制造和控制、使用,冶金、纺织、玻璃和眼镜制造、钟表制造等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这些行业较快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欧美国家殖民扩张的进程 B. 为近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
C. 成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科技基础 D. 为近代代议制确立创造政治环境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说明
A. 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 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C. 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 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题文)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
B. 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