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偷偷的察看)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韩非子在此强调的是
A. 人性恶前提下的君臣之道
B. 推行改革变法的重重阻碍
C. 加强中央集权的艰难过程
D. 贵族政治体制的多种弊端
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
A. 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 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
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A. 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 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 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 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 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 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 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力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