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客观上反映了
①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②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④统治者扩大对外交往的强烈愿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
A. 西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 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 对农民的控制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减轻农民负担
D. 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旨在()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