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
人物 | 墓志内容 |
沈志文 |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
王弘 |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
房凛 |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
A. 尊崇儒学
B. 崇尚无为
C. 力促三教合流
D. 对现实政治不满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这表明孔子
A. 抱怨君主苛政
B. 同情无助灾民
C. 肯定个人仁爱
D. 维护君主权威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 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孔孟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材料一、19世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民族主义盛行。那些近代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为国民提供着自由大市场,在社会层面上为人们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威望提供着各种途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密集,为了生存空间而进行的竞争更为激烈,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代表着安全、自由、强大和希望,民族国家的存在及强大,才能有效地抵御现实的或潜在的不友好的力量,民族国家才能使世代续存得到保障。
——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1)阅读材料,分析19世纪西欧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见示意图)。通过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欧洲大陆的力量,继续控制英联邦的殖民地,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技巧,但现实是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
——摘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未能实现“三环外交”设计者终极目的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巨著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