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B.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C. 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下表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
人物 | 墓志内容 |
沈志文 |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
王弘 |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
房凛 |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
A. 尊崇儒学
B. 崇尚无为
C. 力促三教合流
D. 对现实政治不满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这表明孔子
A. 抱怨君主苛政
B. 同情无助灾民
C. 肯定个人仁爱
D. 维护君主权威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 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孔孟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材料一、19世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民族主义盛行。那些近代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为国民提供着自由大市场,在社会层面上为人们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威望提供着各种途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密集,为了生存空间而进行的竞争更为激烈,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代表着安全、自由、强大和希望,民族国家的存在及强大,才能有效地抵御现实的或潜在的不友好的力量,民族国家才能使世代续存得到保障。
——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1)阅读材料,分析19世纪西欧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见示意图)。通过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欧洲大陆的力量,继续控制英联邦的殖民地,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技巧,但现实是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
——摘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未能实现“三环外交”设计者终极目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