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越曾向秦始皇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据此判断,淳于越主张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县并行制
D. 行省制
以下做法符合宗法制核心特征的是
A. (商)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
B. 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古公卒,季历立
C. 文王舍伯邑考之子而立武王(次子发)
D. (周)孝王(懿王王弟)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这一制度
A.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 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
C. 抑制社会阶层变动
D. 提升行政效率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可以说明
A. 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历史诉求
C. 诸子百家思想走向相互融合
D. 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的历史必然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两者的共通之处是
A. 主张克己复礼
B.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C. 批判无道君主
D. 认为“人性本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分封制和郡县制
C. 宗法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