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战国时期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增加
A.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受朝国 | 鲁国 | 晋国 | 齐国 | 楚国 | 越国 | 纪国 |
次数 | 39次 | 38次 | 11次 | 10次 | 2次 | 1次 |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考古资料表明,在夏商王朝存在的同时,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自成一系,成都平原上的古蜀文化特色鲜明,北方的夏家店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等各具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A. 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B. 生产力水平限制文化交流
C. 中原的经济发展程度最高
D. 政治认同扩展了华夏文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