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和耕地数据变化表。据此推知,清朝
年份 | 人口(百万) | 耕地(百万) |
1685 | 81.37 | 560.19 |
1706 | 81.65 | 551.95 |
1753 | 183.68 | 677.58 |
1784 | 286.33 | 700.94 |
1812 | 333.70 | 727.08 |
A. 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B. 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C. 租佃关系遭到破坏
D.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宋太宗谈到井田制时曾说要“终当行之”,并说虽然不可能立刻恢复它,但要“因时创法”。理学家张载、程颢和程颐等都对井田制予以高度评价并力主恢复它。据此可知,北宋
A. 均田制破坏严重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货币地租的盛行
D. 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如表说明
时代 | 政区名称 | 北方数量 | 南方数量 |
秦末 | 郡 | 34 | 13 |
西汉元始二年(2年) | 郡、国 | 71 | 32 |
西晋太康元年(208年) | 州 | 11.5 | 7.5 |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 道 | 7 | 8 |
唐元和八年(813年) | 路 | 8 | 15 |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至天竺摩伽陀取熬糖法;显庆四至五年,唐高宗遣使向天竺摩诃菩提寺僧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同意派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据此推知
A. 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
B. 唐朝的食糖制品种类繁多
C. 印度文明程度高于唐朝
D. 印度制糖技术由僧侣掌握
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中期,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
A. 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B. 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C. 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 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