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时期 | 初唐 | 武则天 | 玄宗 | 肃宗至德宗 | 顺宗至武宗 | 宣宗至僖宗 |
宰相数目 | 63 | 151 | 59 | 63 | 96 | 98 |
科举入仕 | 5 | 31 | 22 | 21 | 69 | 86 |
科举入仕% | 7.94 | 20.53 | 37.29 | 33 | 71.88 | 87.76 |
A. 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
B. 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
C.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D.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A. 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 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 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B. “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D. 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