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 小农经济的阻碍
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省份 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汉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三国 | 2 | 10 | 1 | 1 | 1 | 1 | 3 | 3 | 2 |
|
|
晋 |
| 4 | 1 | 2 |
|
| 2 |
| 3 | 1 | 2 |
南北朝 |
|
| 1 | 3 |
|
| 8 | 4 | 2 | 1 |
|
隋 | 9 | 4 | 3 | 1 |
|
| 1 | 1 | 2 |
| 4 |
唐 | 32 | 12 | 32 | 24 | 4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A. 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 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 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这一规定是下列哪一思想的体现
A.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B.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
D. 儒家思想重回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