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下表),回答问题。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

阅读材料(下表),回答问题。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

康熙三十年

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

康熙四十二年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

康熙四十五年

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

雍正二年

(1724年)

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

雍正二年

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

雍正二年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方式,并说明其影响。

 

 

(1)对外贸易利弊: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兴盛,实质上反映了富民与维护专制集权的矛盾;发展农业:清朝秉承了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农业经济是其统治的基础;反腐倡廉:康熙统治后期,吏治腐败,刷新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统治;治国宽严:康熙后期治国倾向宽松,导致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倾向严峻,极力寻求两者平衡;改革与守旧的利弊(是否改革的问题):清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逐渐不适应时代需要,因而引发了改革与守旧的争论。儒学与道德教化:清朝入关后推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2)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加强专制集权,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吏治松弛,面对西方侵略,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视科技,厉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造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可概括得出康熙时期面临的对外贸易的利弊问题。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兴盛,实质上反映了富民与维护专制集权的矛盾;依据材料“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可知康熙时期面临的反腐倡廉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后期,吏治腐败,刷新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统治;依据材料“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可得出雍正时期面临的治国宽严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后期治国倾向宽松,导致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倾向严峻,极力寻求两者平衡;依据材料“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可得出康熙、雍正时期面临的是否改革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逐渐不适应时代需要,因而引发了改革与守旧的争论。依据材料“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可知康熙、雍正时期面临的儒学与道德教化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入关后推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维护专制统治。依据材料“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可知雍正时期面临的发展农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相关所学从清朝的农业政策、农业的重要地位等角度分析该问题。 (2)依据上述问题中对康熙、雍正时期面临的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加强专制集权,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视科技,厉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等角度指出清政府的应对方式。结合所学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吏治松弛,面对西方侵略,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造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 货币赋税开始取代实物赋税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查看答案

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

A.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 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 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查看答案

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 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 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