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清室之亡,固由钟钟失政,而其灭亡之速,则其末年外强中干之政策,实亦有以促成之。”由此可见,他认为清政府速亡的原因在于
A. 民主与共和潮流的推动 B. 列强对华政策的调整
C. 清政府自身的倒行逆施 D.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生铁淋口技术制作农具,但只应用于制作少量锄、锹等小农具;《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抄自王祯的《农书》,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在生产中比较罕见。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
B. 高产农作物引进影响了农具革新
C.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变化
D. 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降低
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宋代
历史典籍 | 记载内容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鲁)宗道局近酒肆,尝微行就隐肆中 |
《治资治通鉴长编》 | (向)敏中因密使访其贼,吏食于村店 |
《宋史》 | (王曾)侵(王)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 |
A. 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B.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C.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
D. 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隋文帝在统一后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这主要是为了
A. 打击世家大族 B.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C. 消除地方割据 D. 确保中央政令的推行
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A. 尊儒学为治国思想
B. 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
C. 举孝廉以选拔官员
D. 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