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之裂地其子弟”
为列候,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有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文献通考》评价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时说:(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3)材料三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是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是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上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的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清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C.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
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 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C.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D. 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曲折
C. 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