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52年与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三大改造完成
B. 重点发展重工业
C. 国民经济恢复
D. 工农业均衡发展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1873 | 8.8 | 91.9 |
1903 | 15.0 | 85.0 |
1920 | 28.5 | 71.5 |
1947 | 52.8 | 47.2 |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 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洋务运动的推动
C. 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 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B.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C. 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D. 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