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胸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 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B. 肯定美国的现代建设成就
C. 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 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 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B. 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C.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旅行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政府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处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