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1981 | 458.0元 | 4.23% | 223.4元 | 16.78% |
1982 | 494.5元 | 7.97% | 270.1元 | 20.90% |
1983 | 525.9元 | 6.35% | 309.8元 | 14.70%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经济格局
C.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农业土地流转承包,工业变革企业制度
下图为建国初期的商业广告。据此推断,当时
A. 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 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 物全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 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 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 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