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 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 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下列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1981 | 458.0元 | 4.23% | 223.4元 | 16.78% |
1982 | 494.5元 | 7.97% | 270.1元 | 20.90% |
1983 | 525.9元 | 6.35% | 309.8元 | 14.70%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经济格局
C.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农业土地流转承包,工业变革企业制度
下图为建国初期的商业广告。据此推断,当时
A. 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 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 物全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 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