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  30年来,“八二宪法”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宪法治理形成了社会基本共识,为凝聚民心、维护公民自由与社会共同体价值奠定了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韩大元:《“八二宪法”的光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评论的是哪一部法律?指出该法律的主要原则并简述其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列举该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意义: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主要成就: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可知是1954年宪法;第二小问原则依据1954年宪法原则可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以及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所学可知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以及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络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春德国投降的时候,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联盟正在瓦解。随着和平的来临,昔日的伙伴为了他们各利益逐渐放弃了合作,两个对手之间的敌意导致一个世界分裂为两个的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材料一、二中的“分裂的世界”和“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A. 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 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 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查看答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 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 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查看答案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 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 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 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 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