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大发展 B. 政治大动荡
C. 文化大繁荣 D. 社会大变革
(题文)《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 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 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注重农业时令
B. 尊重自然规律
C. 重视历法指导
D. 强调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