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周公说,你视民有罪,就像自己有病一样,则民就会尽弃其咎恶;如果对待他们像对赤子一样加以保护,民就会安定而服从治理。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以至于后世的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保民而王”的主张。

——整理自《论周公与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公思想主张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思想主张的影响。

 

(1)特点:反对暴政;反对安逸享受;强调以身作则;以德治国;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保民)。 原因:吸取商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周亟待建立新的政治文化模式。 (2)影响: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繁荣稳定;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后世以德政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模式。 【解析】 (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特点,从材料中“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反对暴政和反对安逸享受;从材料中“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 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强调以身作则和以德治国;从材料中“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 可以得出其特点是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保民)。 第二小问是原因,根据上述特点,结合周公所处的西周初年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其原因如下;其一,吸取商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其二,西周亟待建立新的政治文化模式。 (2)影响:根据如下特点——反对暴政、反对安逸享受与强调以身作则,可以得出其影响是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繁荣稳定;根据其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保民)的特点,可以得出其影响是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根据其以德治国的特点可以得出其影响是奠定了后世以德政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一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阻碍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 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 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 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 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