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 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 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 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 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B 【解析】 根据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丞相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门下审议权的削弱,排除。D项题干与尚书省执行权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A. 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 《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 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查看答案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查看答案

“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A. 《九十五条论纲》

B. 《基督教原理》

C. 《大宪章》

D. 《至尊法案》

 

查看答案

英国“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

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

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