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耕地面积的增加 B.社会人口的增加
C.铁器牛耕的使用 D.国家分裂的影响
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宓,1894年生于陕西泾阳。他曾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1922年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吴宓因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受到残酷批斗,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以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之类的文字。1978年1月逝世,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鲁迅将吴宓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