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原书亡佚,后经清代学者辑佚整理成书。书中不少记载与正史不同,如“舜因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与《史记》所记载的禅让制完全不同。对此,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 成书更早的《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B. 大量采用一手史料的《史记》更可信
C. 综合多种史料记载即可确认历史真相
D. 不同的历史记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39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缓靖政策的变种。
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
材料 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宣战。
——摘编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
B. 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C. 平民和奴隶起义频繁
D. 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