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认为老子的学说极有助于治国;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著名士人均有道号,并以之为高雅。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北宋以道教为治国理论
B. 道教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 实现儒学复兴任务艰巨
D. 儒学理论需加强思辨性
宋神宗熙宁年间大臣曾布说过这样一番话:“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宋朝土地兼并剧烈导致农民被迫转徙四方
B. 宋朝政府改变社会治理方式鼓励人口流动
C. 人口流动频繁与宋朝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D. 租佃制的发展使宋朝人乡土观念日益淡化
以下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准确的是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另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 | 商朝农业生产存在集体耕作形式 |
B |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 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商业发展 |
C |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面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西周井田制度包含了普遍的土地私有制 |
D | 《商君书·星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
A. A
B. B
C. C
D. D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原书亡佚,后经清代学者辑佚整理成书。书中不少记载与正史不同,如“舜因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与《史记》所记载的禅让制完全不同。对此,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 成书更早的《竹书纪年》可信度更高
B. 大量采用一手史料的《史记》更可信
C. 综合多种史料记载即可确认历史真相
D. 不同的历史记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39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缓靖政策的变种。
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