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西汉)《论贵粟疏》
材料三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清代陶煦说:“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商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A. 农产品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B. 农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观察宋朝与唐朝的都城示意图,由此看出城市中的商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 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B. 工商业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
C. 突破了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
D. “市”设置在城市核心位置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 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