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商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联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D.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
A. 周王地位至高无上
B.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C. 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D. 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该事件表明
A. 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B. 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C. 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
D. 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
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
B. 分封制被取消
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
D. 宗法制不再实行
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