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是一个用来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爱因斯坦说,“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他们都认为
A. 应该理性运用科学技术
B.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世界
C.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D. 科学发展引领人类未来
下边材料说明
A.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近现代世界》指出: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叫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材料意在说明这场战争
A. 促成了国家统一
B. 改变了美国政治体制
C. 强化了民族意识
D. 扩大了人民参政权限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
A. 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 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 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 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 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