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奥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

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奥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 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 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 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 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B 【解析】 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题干体现了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从而能使官员的吏治才能被发现,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只是体现了选官制度的标准,但是并未提到选官制度的作用;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因为材料中提到的选官的标准有知识技能也有人品的好评,并不单一;D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公正但是并未体现出平等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分封制度的推行

D. 血缘政治的打破

 

查看答案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表明汉武帝在铁业经营方面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查看答案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

D. 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查看答案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