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 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 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设的鲁苏、冀察两个战区成立。国民政府派遣三个军的国军兵力分赴山东、河北,以加强游击战兵力,袭扰、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 意图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B. 积极应对抗战战略相持的态势
C. 直接推动百团大战开展
D. 开创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先例
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
A. 定都天京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主要表明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 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C.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 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 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