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

公元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模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据此可知

A. 白居易的诗歌艰涩难懂

B. 活字印刷普及

C. 雕版印刷推动文学发展

D. 市井开始出现

 

C 【解析】 依据材料“至于缮写,模勒(模刻)……处处皆是。”可知,此时期的雕版印刷技术有利于书籍的制作,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文学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元稹没有评价白居易的诗歌,且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著称;B选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不是唐朝;D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市井,不是唐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先秦思想家指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查看答案

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该材料反映了

①世官制开始于西周,结束于秦王朝

②西周开始实行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

③西周分封制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结合

④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穆森《<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之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规定。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进而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我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既得利益。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方式入侵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的教训。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分工明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秀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