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漕渠 D. 灵渠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国家走向统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氏族公社所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
“砍伐森林,清除地上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属于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现代农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粟特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后,形势动荡,战争频发,粟特胡商被迫舍产弃业。而“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岀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取得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易,自756年起的80余年间,回鹘共向唐朝倾销了上百万匹马,换回了2000多万匹丝绸,这些丝绸都转运西方销售,获利颇丰。由于回鹘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当时的马绢交易中有不少粟特胡商参与,成为回鹘汗国的贸易代理人,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新唐书·陆羽传》记载:《茶经》成书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摘编白杨蕤、王润虎《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1)棍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域商人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域商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