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写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细,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据此可知当时三吴地区
A. 丝织业比较发达
B. 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C. 普遍“弃农从商”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 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
B. 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 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
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 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 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 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 封建土地私有制
B. 社会动荡不安
C. 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 重农抑商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莫洛托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坚持(斯大林提出,我支持)要有一个独立的,不敌视我们的波兰与我们接壤。就边界问题谈判时,过去也曾争论过‘寇松线’(英国外交大臣G.N.寇松向苏俄和波兰建议的停战分界线,1945年8月16日,波苏两国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两国边界以寇松线为基础划定)和‘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1939年苏德共同瓜分波兰的协定)问题。斯大林说:‘随便叫什么都成!但我们的边界走向只能这样!’丘吉尔反驳道:‘但是,利沃夫(乌克兰西部城市)历来不是俄国城市!’‘可华沙曾经是斯大林平静地答道。’”
——摘编自(苏联)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回忆录》
材料二 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实际运作而导致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孕育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和丘吉尔争论的焦点问题。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争论,折射出二战后苏联与英美等国的哪些实质性问题?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并说明它的客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