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儒生对理学的反思,除了集中在朋党之争和清谈误国之外,矛头主要指向理学的空谈心性。顾炎武指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造成了“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积极准备“反清复明”
B. 认为儒生清谈误国,号召“股肱”勤于政务
C. 认为朋党争于意气,呼吁“爪牙”忠于国事
D. 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主张士人“经世致用”
宋室南渡之后,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比较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 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C. 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社会现实
D. 在李清照与柳永身上表现明显
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A. 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 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 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 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 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 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 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他也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B. 把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