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 主张维新变法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以上论述相符合的是
A. “历史是‘博古史’,是基于‘密谋与隐私的传奇’”
B. “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
C. “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
D.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下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