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1992年),作家张贤亮高调发表《文化型商人宜言》:“中国的文化人只有参与了经济生活才能干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强有力的,我们的手腕将会强壮起来,我们要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在上面展并优美的‘托马斯全旋””由此可知张贤亮主张
A. 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
B. 商人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C. 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
D. 文化人应积极下海经商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为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理念
B.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 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 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当事人的回忆
C. 史料辨析应考虑多种相关因素
D.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