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近、现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演变进程:①鸦片战争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逐渐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权。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府多次修订税则,提高关税,基本实现关税自主。③建国初,新中国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海关管理权,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 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关税主权的逐渐丧失,使中国长期保持低关税,入超不断增长,影响财政收入。 ②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2)①鸦片战争后至一战前夕,中英贸易占主体。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是最早打开中国大门的殖民国家,并获取了关税和内地税等经济特权;全球扩张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极强的生产能力与扩张力等。 ②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日本渐居上风且曾一度独霸中国。原因:甲午战争的胜利为日本扩张奠定了基础;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战乘机扩张,逐渐独霸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全面控制沦陷区市场。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市场。原因: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控制中国政局。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是个跨度很大的问题,要分阶段进行论述,即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国民政府时期多次修订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建国后新中国收回了关税主权。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分对经济的影响、对政治的影响,多方面论述,例如,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突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税主权的丧失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使中国沦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等。 (2)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要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回答,主要突出鸦片战争后至一战前主要是中英之间的贸易、甲午战争后至二战或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中日之间的贸易、而二战后主要中美之间的贸易,然后在分阶段分别解释原因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 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 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查看答案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查看答案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又要反”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查看答案

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依据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依据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