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 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 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下图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 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 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 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 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 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 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
A. 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C. 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
A. 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B.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 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D. 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