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 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 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 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 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 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 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 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 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 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A. 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 《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 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决定建造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担任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桥的建设工作中。自1950年起,茅以升就对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几个方案做了精确测量和深入研究,经过反复比较,于1955年确立下“大桥设计施工方案”。本来大桥的桥基建造准备要用建钱塘大桥时的“气压沉箱法”,并已请苏联专家做了鉴定。但茅以升根据进一步的地质钻探资料,认为采用沉箱作基础有巨大困难,因而将“气压沉箱法”改为“大型管柱钻孔法”。其后,茅以升用半年时间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试验,证明切实可行。铁道部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案,1955年9月,大桥正式动工。施工期间,茅以升主持的技术顾问委员会解决了建桥中的14个技术难题。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震惊了世界.茅以升为此欢欣鼓舞,他借出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力宣传新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他的著作《武汉长江大桥》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流传。
——摘编自张化本《茅以升与中国桥梁梦之为国建桥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茅以升投身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茅以升作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