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兴衰。...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兴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原因: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2)表现: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官府的直接监视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有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商户多贸易繁荣; (3)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生活和思想观念不断变化。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分别概括即可,例如,经济方面主要突出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即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商品来源等。 (2)本问其实就是回答出北宋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即可,例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3)在做此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主要从经济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城市市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即可。 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查看答案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A. 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 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查看答案

《他改变了中国》一书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有三个“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1978年、1992年和1997年。在第三个时期取得的“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就是

A. 正式提出创办经济特区

B.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查看答案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 四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