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A. 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 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 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 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1963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B. 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清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完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
A. 实施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
B. 建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C. 改变各邦自治的原则
D. 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
梭伦改革规定,立遗嘱人可以把财产留给氏族成员,也可以不留给氏族成员。这一改革措施在政治上
A. 莫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B. 提升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体现了削弱贵族的趋势
D. 提升了平民的地位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
A.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
C.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阅读1914-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趋势图(下图):
据此,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14年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抓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C. 20世纪20年代前半段,民族工业发展放缓
D. 1927年-1936年,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占据主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