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绅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构建起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绅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构建起一块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片公共领域,乡绅用私人财富和知识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其作为地方精英的形象。这种公共领城成为一种用来凸显和集中宣扬乡绅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乡民的价值和荣誉的场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乡绅的身份才具有了公共性。之前,我们所界定的乡绅的知识要素和财富要素是由个人的努力或者家庭(家族)的支持而获得,虽然为乡民所崇拜和美慕,但对于乡村公共利益是没有实质性增益的,因而由知识和财富所产生的功名身份和地主身份往往只代表一种私人身份。唯有利用这种私人身份来增加乡村公共利益,乡绅才会具有公共身份。这便是身份的转化。

——除祖澜《历史变迁语境下的乡绅概念之界定》

材料二  乡绅不仅负责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和平衡乡村社会结构等任务。而且还担负起县级以下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如治水赈灾或治安等,特别是在清末,由于朝廷治理能力遭到巨大的削弱,各种不受乡绅约束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具有自治性的功能。总之,乡绅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乡绅在皇权难以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担负起率民为善的教化责任,以补充地方行政的不足。同时,乡绅又从乡村的宗族、家族、民众那里得到支持,这种源于古典式民主并具有较广泛民众基础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乡村民众的代表,构成在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势力。这股势力既是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又是官府、乡里所期望造福乡里或教化民众的不二人选。正是其双重代理的身份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其主要代理的是基于宗族的乡村社会的利益。因此,上下分治结构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材料三  在国家权利构成方面,乡绅阶层是“国权不下县”的真空产物。乡绅阶层的产生,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镇,均实行自治,国家权力的触角只能到县一级,无法再向下渗透。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这样表述: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权力的真空、乡村社会的宗族文化和伦理支撑造就了“乡绅”这个阶层。

——冯艳春《乡绅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绅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绅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绅存在的积极意义。

 

 

(1)特点:拥有私人财富;拥有知识;参与公共事务;增加公共利益。 作用: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平衡乡村社会结构、承担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 (2)原因: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地方宗族家族民众的支持;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 (3)意义: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有利于凝结地方势力;有利于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传播文化;有利于增强地方的福利事业。 【解析】 (1)特点:概括材料“乡绅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可知乡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概括材料“乡绅用私人财富和知识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可知乡绅拥有私人财富和知识;概括材料“唯有利用这种私人身份来增加乡村公共利益,乡绅才会具有公共身份”可知乡绅增加乡村公共利益。作用:概括材料二“乡绅不仅负责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和平衡乡村社会结构等任务。而且还担负起县级以下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可知,乡绅有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平衡乡村社会结构、承担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的作用。 (2)原因:概括材料二“乡绅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可知皇权默许甚至授予;概括材料二“乡绅又从乡村的宗族、家族、民众那里得到支持”可知,得到地方宗族、家族和民众的支持;概括材料二“这股势力既是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又是官府、乡里所期望造福乡里或教化民众的不二人选”可知,其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 (3)意义:结合乡绅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它存在的原因来分析积极意义,如乡绅存在有利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开展;有利于增加乡村公共利益;有利于教化民众,维持社会治安;有利于民众与官方的沟通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A. 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 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 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 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查看答案

1963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B. 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清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看答案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完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

A. 实施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

B. 建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C. 改变各邦自治的原则

D. 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规定,立遗嘱人可以把财产留给氏族成员,也可以不留给氏族成员。这一改革措施在政治上

A. 莫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B. 提升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体现了削弱贵族的趋势

D. 提升了平民的地位

 

查看答案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

A.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

C.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