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居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明确表达了是否参战的问题
B. 对战争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
C. 背景是俄国二月革命退出了战争
D. 立足于世界公民追求世界和平
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1914年8月1日 | 1914年9月15日 | 1917年某日 | |||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生铁 | 22 | 22 | 16 | 25 | 50 | 15 |
钢 | 19 | 21 | 16 | 25 | 58 | 16 |
煤 | 394 | 331 | 346 | 355 | 851 | 340 |
A.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
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
A. 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 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 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时,美国有求于苏联的地方越来越少,相反,强大的苏联和走上人民民主专政道路的东欧国家日益成为美国实现自己野心的障碍。罗斯福逝世,使美国政策的变化以前后两任政府推行不同方针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政策的变化”是指
A.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B. 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C. 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的对手
D. 对西欧由控制转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