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C. 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 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A. 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D.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
A. 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
B. 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
C. 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
D. 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 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 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D. 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