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主要借助国家资金发展工业,到了晚期洋务派则转向了发挥私人资本和企业家的作用而着重发展轻工业。这一转变反映了
A. 市场竞争意识进步增强
B. 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C. 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始践行
D. 民族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A. 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 汉代出现割据隐患
下表是史籍中有关先秦时期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言论 | 出处 |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 《孟子》 |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之治薄。” | 《墨子》 |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 《吕氏春秋》 |
A. 儒家的仁政思想被广泛传播
B. 诸子已意识到对人培养的重要性
C. 国君重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D. 统治者恪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
——摘自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参
材料二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府是怎样获取了“最适意的满足。”
(2)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呈现什么特征?中国人是怎样抗争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