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五四运动后,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也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以见好于读者。这体现了
A. 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较大
B. 新文化阵营出现分化
C. 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
D. 十月革命道路成必然
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主要借助国家资金发展工业,到了晚期洋务派则转向了发挥私人资本和企业家的作用而着重发展轻工业。这一转变反映了
A. 市场竞争意识进步增强
B. 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C. 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始践行
D. 民族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A. 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 汉代出现割据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