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1548年,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很快就让位于一种颇具讽刺的态度:“获取高利贷的人去地狱,不这么干的人去贫民窟”。这种修正表明
A. 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B. 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
C. 商业资产阶级取得教会领导权
D. 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中有一段“通过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政治职位”的对话。
对话表明作者
A. 意在讽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B. 表达对社会等级分化的不满
C. 对社会道德沦丧的严历谴责
D. 揭露和批判政治制度的弊端
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
A. 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B. 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C. 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D.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有学者指出:“尽管克里斯梯尼的确是雅典革命事件中的一个重要演员,但是关键的角色是由人民扮演的。因此,民主政治不是一个发善心的精英集团给予被动人民的恩赐,而是人民自己进行集体决定、行动和自我界定的产物。”材料表明
A. 杰出人物顺应时代才能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C.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 D. 历史评论无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 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B. 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C. 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D. 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